2008年初的这个寒冬,天寒地冻,物价飞涨。在印刷行业耳畔不时听到的是“原材料价格涨”、“运输能源费用涨”、“人力资源成本涨”、“纸张价格暴涨”,在一片纷纷扰扰看涨的环境中,老板们都愁眉苦脸地彼此抱怨“生意不好做”,“印刷工价还在降”,“破产”“关张”之词也不时成为业内茶余饭后的谈资。
今天来说说纸张,纸张价格从去年7月起一路攀升,到如今已达到一个新的峰值,其原因无外乎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比如说煤价,2007年一年每吨上涨了500元;国家因为环保因素关闭了大批小纸厂,同时对外反倾销政策的限制致使进口纸数量下降,造成总产能降低。此外社会对纸张的需求量却年年上升,也是供不应求经济杠杆发挥上调作用的一个原因。
在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的《向中国学习》一文中提到,年人均纸张的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中国现在的人均年纸张消耗量是27公斤,预计到2031年达到美国现在的人均210公斤,那时中国会需要3.03亿吨的纸张,大体相当于现在世界纸张产量1.57亿吨的两倍。
在与一位知名印刷企业的采购经理交流时,他说以往印刷企业是买方,如采购批量大,信誉比较好,可以争取到不错的价格实惠和帐期优惠,而如今一名刚入行不深的销售小姑娘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拿钱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事实上一手交了钱是否能拿到货还是个问题,现如今一些出版社和印刷厂提着现金却买不到纸的情况大有人在。
细心的人显而易见进入2008年一些媒体报端频繁出现“纸荒”一词,真好比那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洛阳纸贵”,只是“洛阳纸贵”是说那本著名的、畅销的书受欢迎;而如今是有多少本好看的、畅销的书却因为没纸而无法付印。
有一条新闻的标题是“纸荒让中国出版业遭遇寒冬 纸价疯涨书价也涨?”(引自新华网),文中说,出版界出现“持币抢货”,书业大户高教社动用三亿资金,囤下了2008年的全年用纸;安徽,各出版社自购纸张一律停止,出版集团统一调度,并成规模从国外进口纸浆以缓解用纸压力;江苏,新闻纸和部分规格的书写纸已然断档
另一条新闻是“纸荒对读者意味着什么”(引自华商报),文中说2008年初,图书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最热门的话题不是某本书的畅销,而是“纸荒”拿着钱买不到纸。调查发现,“纸荒”造成了纸价上涨,直接引发新书数量减少,并且书价也在近期上涨。
如果没有了纸,出版社出什么书,读者看什么?目前的状况是出版社的选题数量受到明显的限制,只能第一先考虑畅销书;假如没有了纸,印刷厂印什么?笔者了解到,以往许多印刷厂拒绝出版社自带纸张,因为能收取一定的纸张管理费,通常为8%-10%,也是收益的一个部分。而如今,印刷厂却巴不得客户自带纸张,他们说“算了,我们仍旧是老老实实地赚我们应赚的印刷费用吧!”
面对纸价的飞涨,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纸厂有纸厂的苦衷,从他们的态度中感受到虽说纸价涨了,但利润空间并没有提升,他们要负担更高额的废纸和纸浆费用(造纸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一些要依赖进口);他们还要负担国家对纸厂更高的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放要求;他们还要负担慢慢的升高的运输费用,但我们一同来探讨的是纸张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否有些随意呢?随意到可能忽视了行业的需求;也许关闭了许多小纸厂,失去了市场应有的竞争关系,而印刷工价之所以一直无上升空间的原因,正是因为众多的小型印刷厂给行业带来的低价竞争压力;也许纸张的价格应该召开听证会?也许国家需要加强宏观的调控和协调?但无论如何从道德的角度,纸厂和代理商都不应该囤积居奇,恶意提高纸张的价格,否则失去的是民心,是行业的心。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就会有那么一天造纸产能过剩,供应大于需求,那时我们应该的是真心为客户、为行业着想的品牌,我们应该的是为人厚道的企业。这一天并不遥远。
日前笔者在参加斯道拉恩索华泰纸业的开业典礼时感触颇深,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向行业推荐一款新的产品超级亚光纸(SC),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思路,这种纸张在国外应用很多,在国内还属起步阶段,这一技术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而企业也可从中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