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星陶瓷何友和:凭耐性走仿古砖前进之路

发表时间:2024-04-20 09:57:53 来源:新闻中心

  你现在还相当年轻,属于70年代的少帅,但介入仿古砖已经很多年了。当时为何会选择加入陶瓷行业?是否与你父亲的引导有关?

  何友和:也能说是跟着我父亲入行了。这要追溯到1991年南海西樵大岸村办的陶瓷厂,那是一家乡镇企业,我父亲当厂长,我当供销科长。从那时候与陶瓷结缘,一直干到现在。95年底,我父亲和叔叔,跟另外两个来自石湾的股东承包了广州花都一间只有两条生产线的小陶瓷厂,从此就有了“冠星”。最早还不是做仿古砖,而是生产300×300mm的红底抛光砖,还有300×300mm吸水率高的砖,虽然叫瓷质砖,实际上它并不是瓷质砖。当时的竞争十分激烈,只能紧紧按照市场的行情卖砖,其它厂降价5分钱,我们也要降价5分钱,否则客人就不拿我们的货。后来推出500×500mm一次烧成的水晶砖,慢慢做出声色来,既有一部分是有光的水晶砖,也有一部分哑光的砖。当时还比较少人做哑光砖,所以从那时就可以看出我们后来做仿古砖的影子,工艺技术也开始积累。以前规模小、技术落后、价格受市场行情制约,导致企业没什么资产积累,做水晶砖才让企业赚了一点钱。之后,我们有一次去意大利博洛尼亚看陶瓷展览,发现人家的装饰潮流与国内完全不同。国内抛光砖、水晶砖大行其道,国外反而以哑光的、有点历史痕迹的瓷砖为主。同时,我们1997年接收了三水一间厂,98年又承包了小塘的一间工厂,全部是乡镇企业,设备不怎么新,比起石湾生产抛光砖、水晶砖的企业来说不具备优势,觉得这些设备做仿古砖非常合适。因为仿古砖产量不大,不用追求7000吨压机之类的大型设备

  何友和:那时也有人做仿古砖了。马可波罗瓷砖应该是在1997、1998那段时间开始出现。他们那时候起步也很艰难,不像现在的陶瓷企业,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

  记者:同样是设备旧,没有太强的实力,最后成为中国仿古砖的标杆企业。我发现做仿古砖比较奇怪,先天条件差,反而干出成绩。

  何友和:我们那时的窑炉70多米长,之前参观意大利的陶瓷工厂窑炉也只是80多90米长。我们想到未来中国也会跟欧美的潮流靠近融合,所以主推仿古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看到了国外的潮流,一个是设备适合。

  记者:罗马利奥发展了十多年,仿古砖界里面名气比较响,堪称仿古砖三甲。十多年不算长不算短,你20多岁开始涉足陶业到现在,有什么比较深的体会?

  何友和:罗马利奥今年走进第11年,去年是刚好第十个年头。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来说,十年不算很长的时间。虽说中国建筑陶瓷起步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早,民营企业出现的时间也不是太长,但有信心我们的品牌能二十年、三十年地传承下去。我的儿子现在才两岁多,如果他听话,我还是会带他进陶瓷行业。这些年来,我觉得需要用两个字来表达我的内心体会——“耐性”。仿古砖的成长速度比抛光砖慢很多,仿古砖市场依然是一个培养中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由于市场没成熟,我们才有机会在比较早的时候切入,更快地带给顾客品牌印象。但国内生产仿古砖的企业不是太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东西也不多。从设计上说,包括产品设计、应用设计、展示设计,仿古砖可走的路子很广泛,却也容易走弯路;从量方面来说,仿古砖企业也不能像某些仿古砖企业那样地快速发展。仿古砖要形成自己的知名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有耐性地慢慢积累,等待产品组合越来越成熟、产品个性形象越来越鲜明、销售渠道网络越来越完善、口碑在消费者和设计师群体中越来越好。有的企业抛光砖做得不错,也涉足仿古砖,大张旗鼓地设定目标,抛光砖实现销量五亿,第一年推仿古砖,争取达到1.5亿。这样肯定不行,除非是开厂纯粹帮人家贴牌做OEM。

  记者:你经营生产仿古砖这么多年,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沉住气,功到百业成。现在不少仿古砖品牌正好相反,一开始就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喊着喊着就没有声音了。当时你那么年轻,冲劲十足,是否也没想到做仿古砖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何友和:肯定有过波折,走过弯路,需要一边走一边调整。但我觉得做仿古砖很有意思。它的设计领域很广,从营销角度说,包括展示等各方面都十分考究,比起一些规模比我们大但属于其它品类的产品来说,它们的设计比较简单。而当我们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更好的产品和团队,同时市场慢慢成熟后,我们可以开始谈市场占有量、品牌名气、综合收益,也许到时会比那些大的企业走得更好。

  记者:仿古砖里面总有个“仿”字,但实际上罗马利奥的产品,如新视界、皇家石材等,设计很有新意。你如何管理设计工作,使得产品始终能吸引市场眼光?

  何友和:这要返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仿古砖。仿古砖的包容性、兼容性很广,局限性比抛光砖和瓷片都要小。它的工艺、颜色、图案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通体、可以有釉、可以无釉、可以凹凸、可以有光、可以无光……这些复杂的变化为仿古砖带来变化多端的装饰效果。对于设计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十分喜欢这个领域。我会与很多设计师交朋友,包括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室内装修设计师,甚至服装设计师。同时,我与我的设计团队都很关注时尚方面的东西,世界几大时装周发布的新品,我们都会关注、欣赏、学习。对于装饰界的流行趋势,我们同样关心,基本上从我开始,到以下的设计团队的人,都一定大概知道,哪怕说起来并不系统。再直观地说,博洛尼亚的陶瓷展是需要去观摩学习的。我们不是去抄去搬别人的东西,而是看看人家采用了什么新的设备和工艺,国外以什么作为潮流。我们通过了解这些资讯,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工厂资源、客户需要,自主研发设计空间更广的产品。抄是没有用的,始终需要有自己强大的队伍来做设计。设计的方向和思路是鲜明的,甚至能够说是我亲自来管,这样做起来大家不会乱套。上段时间我带了设计部十多个同事去澳门最新的几所超豪华五星级酒店,诸如四季酒店、皇冠酒店、威尼斯人酒店,感受其中最时尚的内容。在亚洲范围来说,澳门是一个聚集了比较多奢侈元素的地方,它并不远,这么多人去那里花费的成本也不过两万多,不算高。我们住六七间最顶级的酒店,看一两个最顶级的时尚卖场,大家一定会有收益。今年9月下旬去博洛尼亚陶瓷展更夸张,组团30多人,回来之后会总结分析,哪些是我们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

  记者:这样出去能真正学到东西。有的人出外只是贪玩,我曾经多次带团去意大利观展,发现个别团友去看展会,走马观花,停留仅仅30分钟就走了。因为他们没办法吸收其中的精华,看了以后觉得那些理念没什么意思。

  何友和:我们去之前会首先开会,确定哪些人注重哪个方面的东西。回来以后我们还是召开会议分析,设计部门、技术部门一同参与,根据拍摄回来的照片一层一层地仔细琢磨,不会看完以后水过鸭背似地就算了。

  记者:人们常说,仿古砖卖的是“文化”,而这恰恰又是仿古砖营销的一大难点。设计风格可以吸收,但作为西方舶来品的仿古砖要如何反映、传承文化呢?罗马利奥又是如何追求文化品位的呢?

  何友和:文化需要慢慢丰富。罗马利奥用了一个洋名,正是与仿古砖来自西方的品类相契合。我们最终想传递一种信息,就是罗马利奥磁砖带给社会新贵、新的精英阶层精致生活和新的生活态度。他们要求有品质、完美的生活,罗马利奥可以满足这种要求。我们通过产品本身到终端的形象店、旗舰店的设计,输出现代的欧式感觉,使消费者产生共鸣。我们并不是主张绝对的奢侈、奢华,而是给享受型的家庭带来比较高级、温馨的生活。

  何友和:还是有点偏高吧,因为产品面对的对象是精英阶层,不是普罗大众,所以价格也算中高端。

  记者:罗马利奥与马可波罗、金意陶位列仿古砖三甲之列,你觉得这三个品牌相互之间的定位有什么不同?

  何友和:按照我平时的感觉,马可波罗撒的网相对比较大,圈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产品的价格定位、产品的品类以及营销方式。它会希望把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士都一网打尽。金意陶产品的焦点可能有点特别,不像我们专门针对精英阶层。金意陶在核心人物何乾的带领下,这些年来发展很快,都值得我们肯定和尊重。

  此外,各种定位的不同通常与企业领军人物、设计方面的主导者有关,并没有所谓对错好坏之分,正如有的人喜欢粤剧,有的人喜欢歌剧,各有各的喜好。我们互相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企业是否能保持发展的速度,还有看企业文化的锻造、核心团队的建设,也要看与经销商之间是为了利益或者欲望而结合,还是具有一种坦诚合作、患难与共的情谊。经销商今年赚500万,明年赚600万,大家当然没问题继续合作,但如果明年只赚300万,那就要考虑考虑了。所以发展过程中如何与经销商保持良好合作也存在疑问。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候就需要平衡好这些方面的因素,否则过快发展反而有机会产生隐忧。

  记者:冠星企业的管理层有比较多老员工,工作时间相当长,类似的民营陶瓷企业并不是特别多。你是如何维护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能在最困难的时候跟你风雨同路?

  何友和:简单地说,我们是推行比较人性化的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算十分严格苛刻,从老板对干部到干部对员工都是这样。比如有一项任务正常来说需要五天完成,我们极少要求下属三天就完成,留给他们宽松的空间。太强硬制约的东西并不多,偶尔不能完成工作或者出现差错,也不会很责备批评,也没有处罚。当然,这要求我们的干部有很强的自觉性。在这个前提下,大家磨合时间长,早就适应了这种宽松的企业管理风格,干部能理解老板的意图,老板也清楚干部们各自的优势缺点,形成默契,很多事办起来就会轻松自如。这些干部本身的素质、自控能力已经很强,如果事事都需要被监管管辖的人,在我们企业不能做得好。

  记者:你们公司用人文化颇有特色,适合自律性强的员工发挥。如果必须时刻被监督的人,就不能适应这个企业。

  何友和:遇到那些自律性不强的人,老板累他们自己也累。对基层员工肯定会相对严格一点,但对干部来说主要靠他们的自觉和自律。我们也有制度,但不会定得很死板、太多条条框框。

  记者:陶瓷行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一家企业呆几年又跑去另外一家企业,相对来说你们的人员很稳定。

  记者:这是比较好的情况。如果经常更换总经理等重要管理人员,对企业、对经销商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何友和:尤其是刚开始磨合的时候肯定没有默契,对方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我们的要求。对方向我汇报的时候,在表达上又可能会过多或过简。但如果是现在这支默契度很高的团队就没有问题,大家对于什么需要汇报、什么不必汇报、汇报到哪个程度都十分清楚。

  记者:冠星有两个营销中心,一个是瓷源、一个是陶源,两位总经理分别是王贵苏和黄勇南。王贵苏进入罗马利奥的时间长一点吧。

  何友和:其实差不多一样。如果从冠星王算起勇南长一点点,时间超过十年,因为他是从创办企业开始就过来的;贵苏应该是九年。其实我们之前都是大岸陶瓷厂的同事,我和贵苏差不多同时离开大岸厂。

  何友和:是的。还不止他们,现在公司里面供应部部长、品管部经理、罗马利奥品牌总经理、两个营销中心的总经理都曾经是大岸厂的员工。我和贵苏还是小学到高中的同学,由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我们没有分彼此,十分随意。

  记者:大家都是旧同事,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因此交流非常通畅,企业的氛围也融洽,对于两位营销总经理,你各有怎样的评价?他们的风格是不是有所不同?

  何友和:他们各有所长、各有优势。贵苏的市场触觉很敏锐,预测颇为准确。在非常困难的时候许多人会很迷惘,但能看到曙光的可能就只有我和他;有时顺畅的时候我提前看出隐忧,他也能同时发现,这一点其他人未必能做到。所以他是一个难得的人选,我可以和他交流一些核心的问题。勇南管理能力十分强,做事清晰严谨,特别有计划性和条理性,他带领的团队也充满团队精神和强劲的执行力。他们俩,一人思考能力突出,一人执行能力突出,风格不同,各有优点。

  记者:一个人很难把所有优点集于一身,但何总有幸找到了两位各有特点、风格互补的得力干将。

  记者:09年罗马利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设计师峰会,规格很高,在行业里面相信是前所未有。最终效果你认为如何?

  何友和:去年的设计师活动是一次比较成功的针对罗马利奥十周年庆典的高端活动。我们设立了十个分赛区,挑选出十大设计师每个分站的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要办设计师活动呢?是因为我们觉得仿古砖在国内还没达到完成成熟的阶段,而是处于培养市场的阶段。设计师对于引导和推广仿古砖的应用具有很深刻的作用,所以要让设计师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仿古砖。同时,罗马利奥作为国内仿古砖品牌的先驱,产品已经积累到一定的丰富程度,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很大,同时也会增强对罗马利奥品牌的认识。我们希望借此活动把仿古砖推向新的高度。效果非常不错,设计师们参与的踊跃程度很高。今年7月1日,我们在罗马利奥总部举办了一次颁奖典礼作为此次活动的完美谢幕。

  记者:记得你们还送我一本收集了入选代表设计作品的画册《中国仿古砖设计大典》,但是某天有客人来我办公室,一眼看到这本画册,转眼就拿走了,可见这本画册很受欢迎。

  何友和:7月1日的盛事相当于对设计师沙龙的谢幕和总结,同时启动今年的“欧洲经典艺术体验节”。这个艺术节与罗马利奥倡导欧式生活品质的品牌文化和精神有很深关系,将会贯穿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活动内容包括罗马利奥大型旗舰店的开业、分销商聚会、设计师活动、促销活动、团购等,旨在让消费者、设计师以及社会各界品味到欧洲的经典艺术。这不会是很枯燥的磁砖展示,我们将促使活动融入欧洲时尚的艺术元素,使罗马利奥品牌更加生动,让人觉得罗马利奥与时尚、有趣的东西相互关联。这是我们策划欧洲经典艺术体验节的目的。7月之后,我们就会陆陆续续在上海、成都、长沙、福州、西安等城市一站一站地开展高规格的推广活动。

  记者:应该举办以欧洲为主题的活动,欧洲的生活品质确实比国内高很多。尽管现在外界都说中国经济世界第二,但人均却不及发达国家,大概是日本的1/11,与美国相比更差得远。生活方面的标杆肯定在欧洲,欧洲的生活质素比美国、日本更高,后者的生活节奏太快,国内也一样。欧洲的生活追求闲适,甚至宠物都活得分外逍遥。我在奥地利的某间宠物店看见过一条宠物狗由三个人来护理,一人剪毛、一人修甲、一人洗澡。护理人员还穿白色制服、戴口罩,忙活了至少一个小时,欧洲人对宠物服务都如此周到,令人不可思议。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总结起来,你们推广欧洲经典艺术体验节的创意很好。

  记者:罗马利奥在终端建设方面推行厂商一体化、合作长久化,你们究竟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呢?

  何友和:这要从刚开始时如何相互选择说起。选择代理商时,我们会观察他们是否与罗马利奥的企业精神、品牌精神、发展大方向有共通之处,需要寻找有相近的目标和价值观的代理商。我会对他们说,做仿古砖需要很强的耐性,不但我们罗马利奥有耐性,你们经销商也要有耐性,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还会告诉他们卖仿古砖要付出的代价和精力要比其它产品多。在选择阶段彼此已经有这样的沟通,在他们认可我们想法的情况下,就具备了合作的前提和关键。合作过程中难免会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关注经销商的感受和遭到的困难,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如果我们的业务员每次出差只是单纯与对方处理发货、打款问题的话,我们内部会对他严肃批评,因为他没有用心关注经销商的需要,也没有注意帮经销商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有的品牌对经销商耐心不够,两三个月没有效果的话立刻砍掉,我们不主张这样。相反,我们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帮助。这样有耐心地磨合才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不过,如果经销商客户的侧重点不在我们这里,或者思路跟不上我们,那我们必须放弃这批客户。

  何友和:武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海口等城市,从罗马利奥磁砖面世开始就是我们的经销商,这么多年来未曾中断。期间他们也逐步发展起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有的刚开始跟我们合作的时候已经四五十岁,现在准备把事业交给下一代,让他们与罗马利奥继续长期合作。

  记者:欧洲人代理磁砖也是几代人做一款产品,在博洛尼亚陶瓷展上看到有太多这样的磁砖经销商,从祖父辈开始就卖同一个品牌,从不轻易更换。

  何友和:香港有一位我们产品的经销商,上一阵子喜抱一对双胞胎孙子。出生百日的时候请我们去庆祝。他对我说,“我的两个孙子以后就跟你的儿子一起谈生意了。我们自己就去喝喝酒,抽抽雪茄。”这些不只是玩笑话,其实真的有这样的意向,包括有的五六十岁半退休状态的经销商已经在着力培养下一代做我们的品牌代理。

  记者:企业始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要有延续性、计划性,早点培养接班人能降低经营风险,不能让企业当家人八九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交代清楚谁来接班。

  何友和:一方面它们圈定的消费群体有所不同。从年龄上来说,罗马利奥瞄准的核心客户在30-40岁这个年龄阶段;格仕陶的定位年轻一点,大概在25-35岁。两个品牌的目标客户年龄上有五年的错位。从风格上来说,罗马利奥品牌是相对厚重的现代简欧风格,格仕陶的风格比较时尚年轻,主要体现东方现代的感觉。格仕陶的前身是“露华浓”,名字出自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因此风格更偏重于浪漫主义。本来我们希望把露华浓向古典、中国风的方向发掘。但这个定位比较窄,后来我们提升了这个品牌包含的内容,凝聚了东方的、现代的、潮流的元素。这样两个品牌在终端不会造成互相恶性竞争,精神上追求各异的顾客对它们各有所爱。从品牌气质方面来说,罗马利奥比较倾向于男性化,格仕陶倾向于女性化。当然,这不是指消费群体是男性还是女性,而是说两个品牌给人带来如此鲜活的印象。

  记者:罗马利奥已经走过十年,新十年罗马利奥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开拓市场的新举措?

  何友和:刚才也说到,虽然过了十年,罗马利奥还是很年轻、很稚嫩。很自然地还要努力使她20年、30年甚至100年的传承下去。我希望这款产品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适度地超前,能够成为带动国内仿古砖潮流的龙头。我们还会不断加大罗马利奥品牌终端网络建设的力度,从核心城市大规模旗舰店建设到二三四级城市的渗透,希望罗马利奥能点面结合,扎根于国内的渠道,不断巩固网络,提高销量,同时保持其高端品牌的形象。此外,我们在今后十年也会适当加强在国外终端市场的建设。现在我们国内销量占总销量达到75%以上,出口长年在25%以下徘徊。

  记者:有的品牌的仿古砖专门做出口,靠低价竞争,操作最简单。未来罗马利奥在国际市场的操作空间还是比较大。

  何友和:某些经济学家说,中国的工厂没有定价权,因为很多企业专做OEM或者廉价出口,几乎全部来样加工。对方报价不接受的话,会有其他厂家愿意接单;又或者对方要求本季度降价5%,不愿意的话同样有其它厂家作为候补。要有定价权,首先要有自主研发产品。所以我们主张新产品自己开发。

  未来三五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重点应该会摆在亚洲,通过之前的摸索和积累,发觉到在亚洲更加具备条件做罗马利奥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如果是欧美国家,对方对我们的品牌认可程度很低,因为他们未必崇尚中国或者亚洲的产品。与欧美人谈生意,对方始终忽视我们的品牌,只在乎优质的性价比。但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我们大家可以说做到海外代理商和国内代理商步调一致,建立我们的专卖店,推介我们的品牌。

  何友和:在越南、伊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香港,我们的代理商完全和国内代理商一样地专心做我们的品牌。

  记者:这些地区华人多,容易接受中国的品牌,而且海外的华人也较富有,善于经营。

  何友和:文化距离也相对接近。尤其罗总刚才提到的一点,亚洲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在亚洲推广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他们都认可我们的思路。我们有一位菲律宾客户,他是全菲律宾最大的陶瓷销售商,在首都马尼拉有60多间店铺,代理的东西很杂很乱。现在他开始规划首期先开五家店专门推罗马利奥。所以我们在亚洲的机会很大,但要欧美国家认可中国需要过程和时间,反而是五到十年以后我可能在欧美那边会多花点力气。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产能,这两三年里面必须抓紧建设。我们近期在清远源潭拿了800亩的地,9月份推土,明年上半年投产。我们还在清远云龙工业园预留600亩地,将在两年后三年内开发。产能的补充十分重要,我们还会补充瓷片和抛光砖,同时始终高举仿古砖为龙头产品。

  何友和:这对我们做工程项目也有好处。有的工程会在最别致的部分用上我们的仿古砖,但其它部分为了风格或者价格选用抛光砖和瓷片。所以我们也不希望失去这个潜在的商机。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考虑到外省设厂,这主要考虑到销售的平台、开发的局限、核心人才的缺乏、原材料的获取、管理的战线等问题。我相信广东未来将成为全世界最成熟的、数一数二的建陶生产交易平台,尤其适合做高端磁砖品牌。

  何友和:我认为这和中国陶瓷与世界陶瓷的差距一样,国际上的品牌都是精细再精细,在工艺、选料、设备、品质控制上尤其是设计上都十分精致。我们还在向这方面靠拢。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节奏有关,慢而追求生活品质。但对于国内品牌来说,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同时也要确保精致度。不要说整个建陶行业,中国的所有工业、制造业都要追求精致度,努力与欧美缩短距离。只要我们的细致程度比得上他们,我们便有机会超越他们。当然,这要比我之前所说的有耐性更加有耐性。

  何友和:我相信第三季度一定会变差,原因包括房地产政策的影响等。至于产能问题,我认为只要有节制有条理地梳理好的话,现有的产能还是能被消化。中国陶瓷面对的不仅是中国,而是全球。中国陶瓷制造依然是全球老大,问题在于中国陶瓷的品质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与陶瓷产能突然膨胀之间的时间差。如果能够在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同时再相应拉升产量,这样就可以消化提升的产能。如果两方面能平衡的话,我认为增长还是合理的。消化产能不是单靠中国,而是靠全世界。

  近年来,很多人试水做陶瓷,包括不少行外的朋友。他们看到的东西比较浅,没有分析大环境,没有意识到现阶段的需求不充分。年尾市场行情转淡就头疼,甚至停产减产,下一年年头市场行情反弹又高兴起来,忘乎所以,如此反复起跌,其实对行业形势分析不全面不深入。

  记者:下半年看来未必能够反弹。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大家觉得不过如此,很快又再大规模上马,我怀疑这次的经济调整时间会比较长。总理的三位智囊团成员都各自发表文章,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8%也可以接受。

  记者:工作在你的时间表中占多少比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例如很多企业家都喜欢打高尔夫?你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何友和:没有打高尔夫,平日还是比较繁忙,上班时间占用比较多。我的工作有三个重点,一个是产品开发,一个是品质控制,还有对营销的关注。如果说日常爱好,有时间喜欢出外旅游,另外一个爱好是品尝美食。没条件的时候我当然也能接受很差的伙食,但有条件的话我尽量会去尝试一些有特色、品质高一点的食品。饮食含有许多文化,包括去一间食肆可以观察它的室内设计,里面蕴含很多专业的学问。另外在尝试各地的特色食物时,顺便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梁志天都经常在饮食杂志上发表文章。食同样是一种时尚和潮流。

  比如,顺德人烹调鱼有很深的功夫。他们选料很普通,例如鲩鱼、大头鱼,但能做出很好很精致的菜式。这让我在管理企业方面也有所触动。有的陶瓷厂抱怨原料的沙不够白,非得用湖南出品的泥沙。但日后如果这些泥沙都没有了怎么办?所以我们该学会粗料精用,正如顺德人的饮食境界,“粗料精制”。用心烹制的话,一条大头鱼同样十分美味。

  记者:这确实反映出管理上的水准。有好的材料当然能制作出好的美食,但正如美食家蔡澜时常出这道题考厨师,只给你一只鸡蛋,想办法弄出一道好菜,这就考验水平。

  何友和:各个专业其实都有相通之处,享受美食同样能获得对事业和生活的感悟。我还喜欢看电影,只要是有故事性的东西我就喜欢。

  记者:你认为在陶瓷或者其它行业,有没有谁是你值得学习以及欣赏的对象?在事业最困难的时候如何化解?

  何友和:陶瓷行业里面我比较欣赏、尊敬唯美陶瓷的董事长黄建平。虽然我们不是太相熟,正式见面交流也不过几次,但我们企业和他们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用旧式的设备起步,在很困难、很弱小的情况下一路走来。罗马利奥品牌曾经经历过危机和低谷,最艰难的是2002-2003年重组的时候欠下许多债,各方面都出问题。那时候黄浩波、陈启河两位骨干相继离开,使得罗马利奥十分虚弱,再加上2003年的一场“非典”更是带来沉重打击,同时官司缠身,拖了员工四五个月工资。我们既要做供应商的工作,又要做员工的工作,还要开发市场、稳定产品质量,那时候的经历真的是终身难忘。恰好遇上我刚刚全面接手管理罗马利奥,内忧外患,幸亏当时的核心骨干非常卖力,全力支持工作,不离不弃。虽然那时我年纪不大,但也算是临危不乱,稳住了阵脚。我心里很清楚,咱们不可以输,也输不起,没有一点退路,只有坚持到底,最后终于度过难关。